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

高温橙警下的“中医智慧”:酷暑来袭,您中的是“阳暑”还是“阴暑”?

发布日期:2025-07-08 
高温橙警下的“中医智慧”:酷暑来袭,您中的是“阳暑”还是“阴暑”?
央视网消息: 中央气象台预计,7月6日,新疆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至39℃,局地可达40℃以上,中央气象台已持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。与此同时,上海中心气象台也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,申城正式进入“烧烤”模式。尽管7月7日起,受降雨和台风影响,高温将有所减弱,但中东部整体闷热的天气格局不会明显改变。
面对如此“热情”的盛夏,中暑风险急剧增加。现代医学将中暑视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的急性疾病,而传统中医药则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,对“中暑”有着更为精细的辨证和丰富的防治智慧。
中医如何看待“中暑”?核心是感受“暑邪”
在中医理论中,中暑的根本病因是人体感受了“暑邪”。“暑”是夏季的主气,为“六淫”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之一,具有以下显著特点:
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:暑邪最容易耗伤人体的“气”和“津液”(阴液)。就像烈日暴晒大地,会使水分蒸发一样,暑邪侵入人体,会导致大量出汗,进而出现口渴、乏力、气短等“气阴两虚”的症状。
暑多夹湿:夏季不仅炎热,还常常多雨,空气湿度大,形成“湿热”环境。这也是为何天气预报中强调“闷热”格局不变的原因。暑湿并存,会让人感到身体沉重、头昏脑涨、胸闷恶心、食欲不振。
基于此,中医将中暑分为两大类,其成因和调理方法截然不同。
辨清证型:“阳暑”与“阴暑”的天壤之别
阳暑:烈日下的“硬碰硬”
成因:指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、奔走或活动,直接感受酷暑炎热之邪所致。这正是新闻中提及的在40℃高温下户外工作者最易发生的情况。
典型症状:高热、大汗、面色通红、心烦、口渴不止、四肢无力,脉搏洪大而快。这属于“暑热伤津、气阴两虚”的典型表现。
中医防治智慧:
核心治则:清热解暑,益气生津。
食疗推荐:
绿豆汤:绿豆性寒,能清热解毒、消暑利尿,是经典的解暑佳品。
酸梅汤:乌梅、山楂甘草熬制,能生津止渴,收敛耗散的津液。
西瓜翠衣(西瓜皮):西瓜皮白色的部分性凉,是天然的“白虎汤”,解暑效果极佳。
中成药参考:人丹、十滴水等(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)。
阴暑:贪凉招致的“内闭外感”
成因:这是现代都市人群更常见的中暑类型。指在夏季因过分贪凉所致,例如:从炎热的室外满身大汗地直接进入空调过冷的房间;或在户外运动后立刻饮用大量冰镇饮料。此时,肌表的毛孔因遇冷而突然收缩,导致体内的暑热和湿气无法正常散发,被“闭”在了体内,同时又感受了寒邪。
典型症状:发热不扬(体温不太高或不发热)、头痛昏沉、无汗或少汗、身体困重、胸闷恶心、腹痛腹泻。舌苔常白腻。
中医防治智慧:
核心治则:解表散寒,化湿和中。
食疗推荐:
红糖水:生辛温,能发散被困于体表的寒邪,帮助毛孔打开,使暑湿之气得以散发。
藿香佩兰茶:藿香、佩兰是芳香化湿的代表药材,对于暑湿引起的头昏、胸闷、恶心效果显著。
中成药参考:藿香正气水/口服液/胶囊是治疗“阴暑”的经典方剂,它能解表化湿、理气和中。(注意:酒精过敏者或驾驶员应选择无酒精剂型)。
预防为先,急救为重
中医药在“治未病”方面具有独特优势。在当前高温预警下,公众应:
避其锋芒:午后高温时段(10-16点)尽量避免户外活动。
适度饮水: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,不待口渴才喝水。
科学纳凉:空调温度不宜过低(建议26℃左右),避免空调风口直吹。出汗后应先擦干身体,再进入空调房。
常备良药:根据自身情况,可在家中或办公室备一些如藿香正气系列、清凉油、人丹等常用解暑药。
 
特别强调:以上中医药知识主要用于预防和缓解轻症中暑。一旦出现高热不退、意识模糊、抽搐等重症中暑(热射病)症状,这是危及生命的急症,必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将患者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并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,等待专业医疗救援。

最后更新:2025-07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