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 资讯详情

如何规避酶联免疫实验中的加样陷阱

发布日期:2025-08-11 

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(ELISA)的整个流程中,加样是奠定实验成败的基石。这一步的任何微小失误,如标本处理不当、操作时间控制不均或试剂添加失误,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偏差,甚至使整板数据作废。本文将直击加样环节的常见问题,并提供精准、可行的解决策略。

第一类问题: 未经充分处理的血清或血浆标本被直接用于加样。其中残留的红细胞、纤维蛋白原或脂类物质会严重干扰抗原抗体反应,导致非特异性显色,背景值过高。
解决策略:建立标准化的标本处理流程(SOP)。
血清标本: 血液采集后,应在室温下自然静置1-2小时,待其充分凝固。随后,使用离心机以3000 rpm的转速离心15分钟,小心吸取上清液备用。
血浆标本: 必须使用含有相应抗凝剂的采血管。采血后,务必立即轻柔颠倒混匀5-10次,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。静置片刻后,同样以3000 rpm离心15分钟获取上清。
标本储存: 若标本在几日内检测,可密封保存于2-8℃;如需长期储存,则必须分装后置于-20℃或更低温度的低温冰箱,避免反复冻融。

第二类问题:时间不等效
问题表现: 手工操作时,一次性处理的酶标板过多,导致第一孔与最后一孔的加样时间间隔过长。在将所有板加完样再统一放入孵箱的过程中,先加样的孔已经提前开始了反应,尤其在室温较高时,板孔边缘的液体会率先蒸发,造成浓度变化,最终导致整板结果出现明显的“边缘效应”或趋势性偏差。
解决策略:保证所有反应孔的“同步性”。
核心原则:即加即孵。 样品或试剂添加完毕后,应立即将酶标板放入规定温度的孵箱中,最大限度缩短室温暴露时间。
应对策略:分批操作。 当样本数量巨大时,切忌“贪多求快”。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加样速度,以2-4块板为一批进行操作。完成一批后,立即放入孵箱,再开始下一批的处理。


最后更新:2025-08-11